新中国成立以来,湖北水文站网赓续建设完善,连续影响着整个水文工作。 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省仅有水文站9处、水位站10处、雨量站7处。随着防汛及水利水电等建设的需要,湖北省开始有计划地恢复和建设水文站点。经过1956年的水文基本站网规划,水文站点迅速发展,到1961年,建成各类水文测站619处,全省水文站网初步形成。 【详细】
水文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,是开展水文工作的“副手”和“利器”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湖北水文的技术装备,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经历了赓续进步、逐步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历程。 新中国成立初期,水文测站的技术装备比较原始,主要仪器依靠国外进口,雨量、水位、蒸发都是人工观测,流量需要涉水或木船摆渡施测,泥沙用玻璃瓶、竹筒采样,劳动强度大,平安保障差。报汛需要依靠邮电部分,采取有线德律风报汛。 【详细】
湖北是典范的季风性气候,降水充分且时空分布不均,加之长江、汉江横贯全省,导致水旱灾害频发、洪水遭遇情况复杂,水旱灾害防御历来是湖北“天大的事”。 新中国成立后,湖北水文担当起长江、汉江支流和湖泊、水库的水情工作;70年代起,又开始对汉江和长江中游段进行短期洪水预报。1954年、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,1964年、1983年汉江特大秋汛,1978年、1988年、2001严重干旱……在历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的抗灾奋斗中,湖北水文为水旱灾害防御重大决策提供科学、准确、及时的依据,发明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 【详细】
水资源监测评价,是水资源开发利用、管理和掩护,以及实现可连续利用的基础工作。 湖北水文的水资源监测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,其时还仅局限在水化学分析阶段。1958年起,全省开始进行水化学站点规划、建设、调剂,其时仅建有水化学站19处。1985年,《水质监测规范》(SD127—1984)行业标准出台。1991年,成立荆州等7个地(市)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。2009年,国务院和水利部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,极大推动了水资源监测评价工作。2010年,全省已设置有水质监测站218处,形成了以省中心为主体、以市州分中心为分支的水环境监测体系。 【详细】
水文行业点多面广、专业性强,管理难度大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形势变更,湖北水文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曾涌现“三下三上”、七易领导关系的频繁更改。 1980年,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,从1981年1月起,全省水文工作实行省水利局和地、县双重领导,以省水利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,水文管理体制得以稳定。 【详细】
70年砥砺奋进、70年发展巨变。70年来,党的建设始终是推进湖北水文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。在历届省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广洪水文干部职工在江河湖库、深山野谷坚守,与暴雨洪水、高温大旱格斗,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赓续发展壮大湖北水文事业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先后有近20人在与洪水的格斗中献出了名贵的生命,众多党员干部职工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表扬奖励。 【详细】